以质量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6-12 02:03:1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原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质量强国建设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能够夯实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根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资料图)

建设质量强国的重大意义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强国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一,质量强国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过剩经济,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服务供给大大超出了市场消费能力;但另一方面,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甚至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很多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由国外企业提供,而中国企业往往集中于中低端产品领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产品、服务的质量以及相应的品牌价值达不到消费者的要求。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建设质量强国是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中国GDP规模约为121万亿元人民币(约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比重约71%,占全球GDP的比重约18%。然而,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要素禀赋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大大增强,曾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立足新形势、新变化,通过质量强国建设提高供给质量,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发挥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三,建设质量强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抓手。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而质量强国建设贯穿于其中各方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抓手。一是质量强国建设推动创新发展。企业对质量的追求,本身就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以更低投入创造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而实现经济集约式增长。二是以质量强国建设推动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通过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平衡。三是以质量强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绿色是质量的应有之义,节能环保是高质量的重要体现,对质量的追求必然会促进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四是以质量强国建设推动开放发展。建设质量强国是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标的过程,从而有助于实现发展的内外联动。五是以质量强国建设推动共享发展。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质量强国建设利民惠民,从而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发展成果。

第四,建设质量强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保障。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建设质量强国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从国内循环来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容量和潜力都很大,但要想将这种市场优势真正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必须要大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国际循环来看,在全球经济开放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很难依靠封闭式发展实现现代化,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生产,推动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跃迁。对我国来讲,要想更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就必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增强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位阶,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任务

建设质量强国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大发展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多个与质量强国有关的重要文件,今年2月份发布了在我国质量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从企业、产业、宏观三个层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以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企业作为支撑。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往往体现在低成本上,而不是产品质量上,或者是产品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但由于品牌力较弱,因此产品附加值较低。结果是,我国很多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只能依靠大量资源环境损耗换取微薄利润。随着越南、印度、泰国等国家依靠自身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向制造业低端进军,我国很多企业就会受到冲击,甚至濒临倒闭。为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就必须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推动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转换,使质量和品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

第二,以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失,很多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大量依赖进口,一旦出现断供,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为了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就必须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于一些比较薄弱的基础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要通过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

第三,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也称“斯密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内涵式增长也称“熊彼特增长”,主要是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通过一种增长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不同增长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到了从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效率变革;通过“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调带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动力变革。质量强国建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从而实现经济的质量效益型发展。

建设质量强国的实施路径

建设质量强国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其中涉及树立质量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推动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四个基本路径。

第一,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创新引领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关键所在。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

第二,坚持需求牵引。供给根本是为了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必须要从需求端出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突破,从而既实现重点领域关键产品的突破,也实现整个供给质量的提升。坚持需求牵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环节的需求牵引,重点要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是消费环节的需求牵引,重点要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

第三,坚持市场运作。市场机制能够集聚资源、提高效率、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应当作为推动质量强国建设的主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使市场竞争充分体现为质量的竞争,通过市场价值的提升来激励企业的质量改进。另一方面,要健全质量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品质量法,推动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强对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市场主体行为加强监管;完善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开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在质量强国建设中,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在全球范围集聚优势生产要素,不断增强我国产业质量竞争力。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等,建设跨区域计量技术转移平台和标准信息平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制度规则对外接轨,积极参与全球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化发展中实现质量水平跃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